
斑馬魚代替小白鼠開發人用藥
發布時間:
2018-05-02
羊城晚報訊 記者從13日結束的全國第二屆全國斑馬魚學術研討會上獲悉,模式生物斑馬魚有望代替細胞模型,模擬人類重大疾病,為尋找治療藥物提供了高效的篩選模型。
據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張文清介紹,作為一種可以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模式生物,斑馬魚有很多獨到之處。“斑馬魚本是一種觀賞魚,身長只有3-4厘米,”張文清介紹說,“但斑馬魚也屬脊椎動物,且與人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7%。”這意味著在斑馬魚身上做實驗的結果,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適用于人體。
“此前一般是從細胞內篩選藥物,再到小白鼠身上做實驗,測試安全之后才應用于臨床。”張文清表示,以細胞模型檢測藥物有效性的篩選過程效率比較低下,“一百萬種藥通過細胞模型,只能篩選出一到兩種藥物進入市場。”相比之下,作為系統生物的斑馬魚則大大提升了篩選效率。“大約250種藥在魚身體上實驗,便有一種能夠進入市場。”
除此之外,斑馬魚的胚胎很透明,24小時內就可發育成形。“科學家不用解剖,就能直接在顯微鏡底下實時觀察胚胎的發育過程,同時做活體觀察也十分方便,”張文清說,“這些很難在小白鼠等模式動物上做到。”
據統計,迄今已鑒定的3000多種斑馬魚突變體,可模擬人類貧血、耳聾、視網膜變性、肌無力癥、惡性腫瘤和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,為尋找相關疾病治療藥物提供了高效的篩選模型。“目前已經建立了4個可應用于高通量藥物篩選的人類疾病斑馬魚模型,其中就包括白血病模型。”張文海說。
作者:林世寧 李越 李淼